打开心智

作者:李睿秋(Lachel)

ISBN:9787521746488

豆瓣评分:8.8

很推荐。

读这本书的时候,在湖北的省图书馆,我在图书馆里有看到高中生在刷高考必考题,也看到穿着送外卖的衣服的大哥坐在书架旁安静地看自己想看的书,那天武汉很冷,但图书馆里,感到很温暖。


在《一千零一夜》的童话故事里,神灯告诉阿拉丁,可以满足他的三个愿望;很多时候我们都想找一个自己的阿拉丁神灯,但实际上阿拉丁神灯就在我们身边,并且他可以满足我们数不尽的愿望——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大脑。

把我们的大脑,看成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愿望的工具,了解他、训练他,然后,接受馈赠。

1、大脑最基本的原理,就是「节能」;为了按最小成本去行动,我们学会了「预测」,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,大脑是一个贝叶斯大脑,我们不断利用先验的信息去优化概率,去求得最优解。

2、古典决策理论中,认为「人类是理性的」,可以分析所有情况,然后做出最理性的选择;但是赫伯特. 西蒙(Herbert Simon)的「有限理性假说」认为,人们并不是全然理性的。我们处理问题的原则不是最「理性」的,而是「性价比最高」的。

3、在「有限理性假说」的基础上,1984年,苏珊.菲斯克(Susan T.Fiske)和谢利. 泰勒(Shelley E. Taylor)提出了「认知吝啬鬼」的模型,即:对绝大部分事物,大脑倾向于采取走捷径的方式快速理解和处理;在20年之后的2004年,他们对认知吝啬鬼模型做了升级,提出了2.0版本,即「动机策略者」(Motivated Tactician)。该模型认为,人们可以通过强烈的动机,来克服天性中对捷径的倾向。

4、认知流畅性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,指的是,如果一条信息加工处理起来更流畅、更省力,那么大脑就会更加喜欢它,也会更加倾向接受它。类似「单纯曝光效应」

5、大脑的另一个基本原理:稳定。

  • 确定性。大脑希望未来是可被预测的,尽量减少模糊和不确定。神话的本质是对未知的一种解释和幻想,是一种试图把未知转化为可知和已知的尝试,可知之后,又会追求可控。
  • 一致性。大脑希望接受的信息跟内在的心智模型是一致,尽量减少矛盾。预设立场(带着立场去获取信息)->证实偏见(更容易接受立场一致的信息)->合理化(倾向往一致的方向解释)。思考:如果追求一致性是不好的,那么根据歌德尔不完备定理,如果完备与一致不可兼得,必须舍弃其一时,我是不是应该舍弃一致性?而去追求完备。
  • 适应性。一旦生活方式发生改变,大脑想尽快恢复原状。一切偏离基线的行为,对大脑来说都是异常的,都是需要纠正和修复的。复习一下我很喜欢的勒夏特列原理,因为觉得异曲同工:如果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(如浓度、压强、温度等),化学平衡就被破坏,并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。

6、多巴胺有个重要的特征是「奖赏预测误差效应」,指的是「刺激多巴胺分泌的不是我们得到的结果本身,而是结果与期望之间的差距」

7、情绪的分类:喜怒哀惧,其中大家经常谈的焦虑,焦虑的本质是对不确定性的担忧。

8、情绪不是事实,只是内心的一种映射。

9、认知行为疗法中,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理论是「情绪ABC理论」,Activating Events,Belief,Consequence。所谓信念,其实是我们内心深处长期形成、默认为真的假设。我们改变不了A,但是可以主观地改变B,从而得到不同的C。


第三章 自我驱动——如何长期地做一件事

1970年,斯坦福大学沃尔特. 米歇尔(Walter Mischel)博士做了一个棉花糖实验。一群小孩子,一部分说可以直接吃掉棉花糖,另一部分可以选择等待研究员回来,然后得到两个棉花糖。

米歇尔认为,这些能够等待研究院回来的孩子,有更强的意志力,其称之为「延迟满足」的能力。

1998年,在延迟满足概念的基础上,心理学大师鲍迈斯特(Roy F. Baumeister)提出了「自我损耗假说」

  • 意志力是一种心理资源,每使用一点,就会消耗一点;
  • 意志力的胜利基础是糖分
  • 意志力像肌肉一样,可以通过锻炼来加强。

让A组回答较难的问题,B组回答较简单的。结果发现,经过困难洗礼的A组,解决新任务的速度和效果均不如B组。

2010年,心理学家卡罗尔. 德韦克(Carol S.Dweck)重复了鲍迈斯特的实验,不同的是,把A组分成了A1、A2两个小组,相信意志力有限的被分为A1组,不相信的被分为A2组。结果发现,A2跟B组无差异,且均优于A1。

即,意志力实际上是无限的,只要你不认为他有限,他就可以一直使用。

如果两者均不能证伪,那就选择一个自己觉得适用的理论。

在意志力无限的基础上,具体怎么做。

  • 设立框架。或者说愿景,切记不要SMART,不用可量化
  • 建立系统。让自己离理想状态近一点的事情是什么
  • 优化完善。调参,贝叶斯

深度思考——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?

成长,是心智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拟合。

大脑就是一台贝叶斯机器,我们获取的概念、轨则和框架,一方面拓展了心智世界的边界,另一方面也是束缚我们的牢笼。

社会心理学家亨利. 塔菲尔(Henri Taifel)和约翰. 特纳(John Turner)提出过一个经典的社会认同理论。

1、社会分类。我们会把各种各样的人分成不同类别,然后给自己贴标签,把自己归为其中一类。

2、社会认同。我们会总结出所属群体的行事模式,并要求自己按照这个模式去行动,以得到这个圈子、群体的认同。

3、社会比较。为了保证优越感,我们会自己所属的群体与其他群体做比较。

人类的文明史,就是一个个小圈子、小群体不断演化的历史。


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?

存在性焦虑(Existential Anxiety)从个体的层面,其实是没有办法解答的。存在的意义本身,就是「自我指涉」的问题,有点像计算机里面指向自己的指针。

如何解决呢?找到一个高于个体的事情。

先投入去行动,才能从行动中获得反馈,进而转化成动力和激情。

最低级的快乐,是短时间内给你快感和愉悦感。

高一级的快乐,是给你长期稳定的满足和归属感。

You may also like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